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翰墨大纛——越中书家书作历史文化系列之二 岣嵝碑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6-02-04


翰墨大纛——越中书家书作历史文化系列之二 


岣 嵝 碑

文/尚磊明


    “岣嵝碑”,又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位湖南衡山岣嵝峰顶,后消失千年。2007年7月重新被发现,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共9行,前八行每行9字,末行五字,计77字,每字约16cm。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文,也有别于钟鼎文,如行走龙蛇,极难辨认。


有关“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南北朝时,郦道元的《水经注》、徐灵期的《南岳记》也有记述。唐代韩愈、刘禹錫、崔融等均有诗文记之,韩愈还曾亲登岣嵝峰寻访此碑。北宋时期也有关于此碑的记载,浙江省图书馆就藏有此碑的宋刻明拓本。


 


岣嵝碑亭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时,曾临拓全文复刻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明代长沙太守潘镒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之后,云南大理、四川北川、江苏南京栖霞山、河南禹州、陕西西安碑林、浙江绍兴、湖北武汉等地均有翻刻。绍兴翻刻本“岣嵝碑”现存于绍兴禹庙内。


绍兴禹庙在绍兴市东南6公里,禹陵的右侧。今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历代屡毁屡建。现存大殿建筑为1934年重建,其他大部分都为清代所重建,基本保留了明代的建筑规模和清代的建筑风格。午门前有岣嵝亭,亭内即为明代翻刻的“岣嵝碑”。此碑为明嘉靖时绍兴知府张明道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据岳麓书院的拓本所摹勒。全碑高3.9米,碑文下附有明代大学者杨慎的释文。



 

“岣嵝碑”局部


明代大文人杨慎是考证禹碑的第一人,并考证“岣嵝碑”为“大禹治水石碑”,功不可没。自杨慎之后,陆续又有沈镒、杨时桥、郎瑛、杜壹等人为“岣嵝碑”释文。明代杨慎、沈鉴、杨廷相、郎瑛等人判定“岣嵝碑”是禹帝治水之事时的祭祀文。郭长贤等多数研究者认为“岣嵝碑”是禹帝治水之事时的祭祀文。鲁迅、唐兰先生则提出“岣嵝碑”是伪作。刘志一先生考述“岣嵝碑”立于楚庄王三年,是歌颂楚庄王灭衡湘国的祭祀文,并认为碑上所用文字为夏代的官方文字,与商周文字差距较大。曹锦炎先生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衡山祭山的颂词。李学勤先生也曾提出“岣嵝碑”或许与巴蜀文字有关,冯广宏先生也说“岣嵝碑”有可能就是巴蜀文字的遗存。也有学者猜测“岣嵝碑”文可能是道家符箓,或是道士伪造。就目前而言,曹锦炎先生的研究值得肯定。当然,此项研究的推进还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

  • 版权所有:绍兴市书法家协会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