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翰墨大纛——越中书家书作历史文化系列之三 会稽石刻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6-02-04


翰墨大纛——越中书家书作历史文化系列之三

 

会稽石刻

 

文/王晓亮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下至浙江会稽,在会稽山上祭祀大禹,同时立石作纪,以彰功德,此即为《会稽刻石》的由来。《会稽刻石》形制已不可考,唐代《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节言:“其碑见在会稽山上,其文及书皆出李斯,其字四寸,画如小指,圆镌。今文字整顿,是小篆字。”说明该刻石唐代尚保存于原址,且作者身份(文、书皆出李斯)、字型大小(4寸约合12~14厘米)、凿刻工艺(圆镌)都很清楚。可惜的是唐以后就未见关于其原石情况的记录了。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绍兴推官申屠駉将家藏旧拓摹刻新碑,立于府学宫稽古阁,此碑在碑阴刊刻了秦皇刻石中更为著名的“峄山碑”篆文。不过很可惜,到清代康熙年间、,碑阳的“会稽刻石”就被石工磨损,仅碑阴“峄山碑”尚存。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绍兴知府李亨嘱钱泳以申屠駉本双钩上石,由刘征重刻,立于府学宫原处,文后有李亨特自跋及清代学者翁方纲、阮元、陈焯等题记,此碑即绍兴禹陵现存的会稽刻石石碑。1887年此碑由原府学宫(今绍兴稽山中学)以置于大禹陵碑廊内,是碑高220厘米,宽100厘米,小篆12行,行24字。铭文内容与《史记》所载个别文字有所不同,并以隶书刻有题记3行,计60字。



绍兴大禹陵清翻刻《会稽刻石》碑


 


《古代碑帖鉴赏》指出:“现存者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本,几经翻刻已失原迹风韵神貌,仅保存结构原样,因太偏于外表仪态的圆整规范,已失秦篆生动活灵的笔势。”此碑复刻时间距今较近,因而碑刻保存较好,拓本也完整如新,然而与秦人刻石应有的风神相去甚远,与较为可信的秦人所刊刻的《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本作比,其美学价值和书法价值相去较远,即便是同宋人复刻的《峄山碑》相比,也能看出前后对秦篆的理解因历史推移而产生的变化。但作为中国书法石刻早期名作的复制本,对于后人的稽古之情亦算是一种补偿,对初习小篆者亦有一定价值。


《史记》中会稽刻石的释文为:

皇帝休烈, 平一宇内, 德惠攸长。卅有七年, 亲巡天下, 周览远方。遂登会稽, 宣省习俗, 黔首齐庄。群臣诵功, 本原事迹, 追道高明。秦圣临国, 始定刑名, 显陈旧章。初平法式, 审别职任, 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慠猛, 率众自强。暴虐恣行, 负力而骄, 数动甲兵。阴通间使, 以事合从, 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 遂起祸殃。义威诛之, 殄息暴悖, 乱贼灭亡。圣德广密, 六合之中, 被泽无疆。皇帝并宇, 兼听万事, 远近毕清。运理群物, 考验事实, 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 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防隔内外, 禁止淫泆, 男女絜诚。夫为寄豭, 杀之无罪, 男秉义程。妻为逃嫁, 子不得母, 咸化廉清。大治濯俗, 天下承风, 蒙被休经。皆遵轨度, 和安敦勉, 莫不顺令。黔首修絜, 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 常治无极, 舆舟不倾。从臣诵烈, 请刻此石, 光垂休铭!



绍兴大禹陵清《会稽刻石》碑拓


 


《会稽刻石》是秦皇东巡七块刻石中的最后一块。秦皇东巡的目的自然是强调秦扫除诸侯战乱的功绩,秦皇赢政的不世功勋,秦立国后的各项政策,歌颂始皇德披黔首,功盖圣贤先王。此外,其中如“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女性)的压制,客观的反映出,当时始皇申张秦法,禁止某些陋俗的努力,可以说碑文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文献价值。

  • 版权所有:绍兴市书法家协会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