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协动态
书协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协动态

绍兴书法门诊《诊断书》——网上专家:元国霞【2016年11月19日】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6-11-21

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和绍兴市文化馆主办,市书协教育委员会承办的书法专家门诊活动于20161119日(周六)上午900-1100在绍兴市文化馆三楼顺利举行。

★感谢元国霞老师辛勤付出!

本活动由“善琏永和风笔斋”赞助。


元国霞老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对一幅来稿书法作品的点评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言:“大令作草如真”。此件行草作品,较好地秉承了“作草如真”的理念,笔笔谨严认真,用笔干净利索、果敢爽朗,能熟练地驾驭笔锋的多角度转换:落笔抢锋铺毫,行笔沉着酣畅,转折处承接自然,一气呵成等等。

单字结构简洁堂正,避免了书写行草书最易产生的无尽缭绕的牵连与扭捏作态的字势弊病,作品散发出简练朴素的情怀。《庄子·天道》中载:“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此作品的大致基调是值得认可的。

需进一步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品整体情感的推进过于平淡。宗白华讲: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对深一层的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行草书理应是与个人情感最为相通的书体,能直观地表达作者内心的动静缓急,阳舒阴惨,在书写的过程中,听任心手的交响,如诗歌舒卷,如晴雨变幻,如天地之心。此作品中注意了字态的大小轻重等方面的变化,但四行的情感状态基本一致,没有前后情感的起伏与推进,若将四行错开,很难看出前后顺序,而情感的表现才是艺术的核心,倘若没有达其性情,行其哀乐的书写,无的转换,便没有了生命力,也失去了意义。作者可仔细琢磨王羲之的《二谢帖》《得示帖》的字间、行间的推进与层次变化关系,定能有所收获。
2、字势的生发与衔接还不够协调。行草书较楷书不同之处在于,楷书主要是独舞,行草书是多人舞,需要共同完成造势与平衡的关系协调,须在上下相应、左右揖让中生发出合适的姿态,如唐孙过庭《书谱》有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作品中能感知出作者也在借鉴古人的某些姿态,并做相应的处理,但由于不够娴熟或对经典之作解读不够透彻,字势的处理多有生硬违和感,如:字有犯险之势,而周围的青黄几字似赵孟頫般端庄平稳,无应合承接之意,以致字颇显突兀,格格不入;字处理成外紧内松的形态,而两字的姿态疏密又与之类似,连续三字犯均匀排布之弊。
3、单字结构的处理需多推敲。如部的两个小空间过于蹙迫和均匀;三字体积较小,但不能因体积小而显局促,苏东坡《论书》有语: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所占位置本来就小,而又均匀排布少收放处理,定会产生狭隘压迫之感。款中的宋人诗句四字的结体也有未长开之感。平常写作品时行末之字也易犯此病,须提前规划,寓舒朗于狭小处。
4、同向线的书写方式过于雷同。此作品中的长横线基本处于一种角度,如等字的横画基本平行,包括起笔的角度与形状亦如出一辙,过于模式化,既显得单调又阻断了行气的生发关系,应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与古人为伴,从内心之意,不求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但求一时有一时之体会,常年笔耕练习,定能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元国霞老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对一幅来稿篆刻作品的点评

 

对于初学而言,方寸大小的篆刻临摹较易陷入两种状态:一是太过直接或生疏,简单表达线条的大致形状;二是太过琐碎,印章残破起伏非常微妙,一般会分成许多小刀并转换两个面反复多遍来完成一根线条的刻与修改,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加之有时用香蕉水上石(虽然可以辅助刻印者表达得更准确,但也易省略思考的过程),亦步亦趋地照着书上的形状去挖,临摹得像与理解之间似乎隔着好长的距离。
解决此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用书法临摹的方式去展大临摹印章(个人体会),像写金文隶书那般去拓大书写印章线条的形状变化与笔意感,透过刀锋看笔锋,尤其需注意线条上下两个轮廓面的不同形状,包括起头及交接部位的转角的搭接与使传,并另将留白及边框形状进行书写,之后归纳出与书法的同异之处。书写多遍后较为清晰和熟练了,再书写上石、刻制(尽量培养书写上石的习惯,哪怕不准确,至少能反映自己的水平),此时的临摹便有了主导性。


 

此方临摹作品,下刀坚定果敢,力量感较好,临摹的大致方向没有偏差,只是还没能深入的展现汉印的内涵。与原作相比,需要改进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线条苍涩雄浑的金石感。如临作中 “字的三点水线条处理手法较为简单,原作中几条竖线的姿态与形状颇为丰富,中间的长竖有屋漏痕的迟留感;鹿部的长竖亦如此。临摹运刀时可略作摆动前进。
2、起头收尾及搭接处的处理应做到骨肉相含。由于铜的质地偏软,长期的碰撞、磨损、生锈等更增线条的浑厚感,起收和转折常为肉包骨的形状,且是多样的方中寓圆或圆中带方。临作中的部、部起收的形状过于直接,字与部的下半部及鹿部右下角的转折外围的形状都过于方硬,显得刻板生硬,缺少书写性;部中间一竖与下部的接触,左边角是触碰状、右边角是焊接状,而临作中没作相应的处理。
3、可将留白(白文也可叫留红)形状与线条形状进行互证。原作中部的线形变化丰富,以致留白的形状也随之丰富起来,而临作中就过于简单了。若刻制过程中不知线条形状差别多少,可用留白的形状来衡量。  
4、预先留出边框形状(包括边缘线形状及与印文之间的留白形状)。边框与印文间的留白往往易被忽视,在写稿上石的第一步便可将四边的留白预留出来。原作中的四边留白较为宽松丰富、聚散有致,而临作中略显局促。由于预留空白少,以致调整外边框形状的余地有限,加之临作中字的下边缘完全接边,其他边缘应需再作调整与之呼应。
     如灯取影似的临摹并非是最好的或唯一方式,但临摹本是为创作服务,若有所获,各种临摹方式皆可,也可交替运用充分式的再现临摹与取舍式的意临,广涉博取,铁笔走心之时慢慢走向思离群的状态。以上为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 版权所有:绍兴市书法家协会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